一场雨过后,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愈发清丽脱俗,悠悠古村,溪水潺潺,充满活力的音乐声从集市上传来,静谧的村庄,有了属于她的热闹。民宿、咖啡馆、音乐厅、美术馆……一栋栋依山傍水的古厝带着喷薄而出的生命力,活力四射的“新村民”和老村民一起构建了现如今的龙潭村,更具魅力。
近日,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创新推进会在屏南召开,记者走进屏南乡村,探寻古村“复活”背后的振兴故事。
屏南有句俗语,“屏南屏南,又贫又难”。处于鹫峰山脉褶皱里的屏南,群峰耸峙,山谷盆地纵横交错。大山的阻隔,让世代屏南人对外面的世界望而却步,“又贫又难”曾经是其代名词,如何破局,屏南决定“试一试”。
(资料图片)
“人才”留下来 山村“活”起来
乡村振兴关键在人,因大山的阻隔,被较好保护下来的古村如何吸引人气?如何发挥新作用?屏南也做了许多尝试。
2015年初的一天,林正碌来到屏南县委宣传部,提出要在漈下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从免费教农民画油画开始,慢慢复兴古村。时隔多年,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屏南作为乡村造梦首发地时,林正碌的回答很简单:“只有屏南给了我尝试的机会。”来屏南之前,他已经跑了全国20多个偏远乡村,在屏南,他第一次得到“试一试”的答复。
后来,林正碌留下来创办了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公益油画艺术教学,培养了一批文创画家,并吸引了来自重庆、江西、浙江等地的“新村民”在村里安家。原本几近“空心”的古村逐渐热闹了起来。
在“试一试”的过程中,屏南发现通过“高人”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是可行的。因此,先后又引进了文创人才20多人,并组建了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,通过特聘专家、开展“乡村访问学者计划”等方式,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50多人,为乡村定方向、谋发展。同时,率先在全省为“新村民”颁发《居住证》,让“新村民”享受同等教育、医疗、金融贷款等权利,有效增强外来人才的获得感、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此外,屏南县改变传统引才用才模式,探索实践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,打破部门、行业、体制等壁垒,突破地域、身份、专业等界限,在精准分析乡村发展需求及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,面向社会各界发布招募令,精选特聘了一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。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、高校教师、文创艺术家、电商主播、返乡能人、农村致富能手等各领域60余名特聘指导员,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,挥洒着他们的聪明才智
古村利用起来 山村振兴起来
把从几近“空心”的山间古村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文艺栖息地,古村“复活”屏南做到了。
据了解,屏南现存较为完整的村落100多个,占全县村落的三分之二以上,其中有25个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,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。
古村“复活”,房屋修缮是第一步。农村房屋共有人多、产权复杂,仅靠个人流转,容易出现哄抬租金、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由村委会作为老屋租赁中介,向祖居户流转承租老屋15年或20年,再按统一标准转租给“新村民”。老屋由“新村民”出资修缮、驻创艺术团队免费设计、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,将原本破旧的老屋活化为民宿、书屋、艺术工作室、社会实践基地等新经济业态。
“初来屏南,我本是抱着到这旅游的心态,一路上走走停停,看着苍翠的林海、诗意的古村落和谈笑的村民,不知为何竟萌生出了留下来的念头,而这一待就是五六年……”一位来自广州的姑娘正含着笑意,娓娓道来自己与屏南结缘的故事,对这儿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、一人一物,她早已有了数不清的羁绊……
人来了,村活了。为了让人才留下来,推动“新老”村民融合共治。结合村级组织换届,为“新村民”增设副主任专岗和村民代表席位,鼓励引导“新村民”参与乡村治理,发挥“新村民”文化、理念等优势,带动“老村民”增产增收。
如今的屏南,大有名堂。屏南县委书记党帅表示,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有些问题无法单凭财力解决,需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、久久为功。(记者 潘月容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