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漳州州学与龙溪县县学,以前是两家,南宋后,把县学并入州学。
漳州历史人文气息浓厚,自唐代建城以来,曾留下众多名人的足迹。
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,朱熹任漳州知州时,非常重视教育,“每旬之二日,必领官属下州学,视诸生,讲小学,为正其义。”创设宾贤斋,广泛邀请名人学士来此讲学。
但是,由于近些年漳州教化出现问题,州学也受到影响,学习风气不正。这次漳州动乱,州学停学一个月,平乱后,恢复州学。
陈文龙把州学学谕找来,问开学几天的动态。州学谕向陈文龙禀告:“众生劣性难改,教授很难讲学”。州学谕无奈地说:“动乱之后,人心涣散,迟到早退甚众,下官今天为学生讲义理之学,便有学生大喊大叫,说他们要的是科举,是仕途,不是义理。看来漳州州学,积久成习,恐难以纠正。”
陈文龙沉思片刻,说:“诸生所以如此,乃多年学风不正所致,非学者之罪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,孟子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之心,羞恶之心,辞让之心,是非之心。我等身为教学之人,当为诸生循循善诱,为其讲明修身养性之学,以义理养其心,劝诸生终日倦,知古人之所学,使其渐悟,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。”
陈文龙让州学谕找来在漳州城内的学生家长,让大家明天坐在讲堂后边,让州学学生全数参加,明天上午,他去州学训说。
第二天,陈文龙与漳州知州、州丞、州通判、州主簿、州学正,龙溪县知县等人来到州学讲堂。
学堂内座无虚席,三百名州学学生,一百五十多名学生家长,以及州学教师共五百多人坐在下边,等候朝廷一品大员的训说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