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最近,“数字仓鼠”一词在网络爆火。看字面意思不难理解,意为喜欢囤积数字信息的人。在网络上搜索“囤积”二字,会发现各色网友深陷于各类囤积:手机软件刷到感兴趣的美食、穿搭教学视频一键收藏,期盼日后一时兴起亲身尝试;随手拍摄的与亲友之间的点点滴滴、时时刻刻,待到来日珍赏怀念;存储的学习、工作相关资料,期待其对自身发展有所助益。
资料图
“仓鼠们”囤积的“数据信息”,概括而言分为功能性与情绪性两大类。“万一哪天能用得上呢!”——这是典型的功能性数据囤积者的心理写实。比如,笔者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,是一只典型的“数字仓鼠”。写作的每版文稿都要修改存档,祈盼能够“温故知新”。“先收藏再说,以后看起来都是回忆……”这类想法自不必说,情绪使然的一键收藏,绑定的是数据与个人的情感、回忆甚至是人生历程的记录点。
不可否认,持续性的囤积让这群“数字仓鼠”在繁忙琐碎的生活中收获了难以言喻的安全感、满足感。但无论是功能性囤积还是情绪性收藏,久而久之,比起收藏本身的积极意义,大量的囤积似乎更成为一种负担。比如,从海量资料中寻找想要的内容,信息检索成本大大提高;手机、电脑里存储的大量的视频照片已让内存告急、设备“瘫痪”。从这一维度出发,数据囤积究竟是得是失?这一问题还没探讨明白,“数字仓鼠”新一轮的存储又在继续……循环往复,如同榛子一般被堆在角落里的数据愈发臃肿与冗杂,令人无从拾起而更深感疲惫。故而,诸多网友发出“数据之于我,就像榛子之于仓鼠”的感慨。
资料图
但是,人与仓鼠不同的是:人有思想,会做减法。当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定期去翻看曾经收藏的资料影像,那么不妨给数据信息“清清灰尘”,让这些曾经由“情绪性存储”带来的回忆合集以及想要日后“温故知新”的知识素材,经过一番断舍离后“重见天日”。如此,“数字仓鼠”也可适度脱离“收藏从未停止,行动从未开始”囤积怪状,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。
互联网时代,我们掌握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,但贪多求全,往往过犹不及。有时适度抽离、善做减法,或者能让自己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收获更多滋味儿。 (爱济南原创评论小组)